育兒心得分享-那些非百歲派教我的育兒寶典-心理學教我的事
寫於2016年8月24日
唉呀~在出國前,一定要再寫一篇,不然好像沒有把事情做完一樣,我的育兒心得分享最後一篇就是我們這一群人的主軸和本業。
寫在前頭,我一定要說,這不是百歲派和親密派之爭,這是「反對使用百歲的『哭不抱不哭才抱』、『自行入睡訓練』、『睡眠訓練』、『刻意斷夜奶』」,其他你要使用什麼方式,我真的無差啊啊啊啊啊啊啊~~(其實你要用百歲我也無差啦,反正這蓬勃了心理產業的發展啊(((誤))))
寫心理學之前,就一定要提動物行為學,因為很多人戰,就是說「講那些要師法哺乳類動物,是有什麼根據膩」,喔喔喔喔喔,是有根據的好嗎?
當初很多動物學家,甚至心理學家,都是研究動物開始,來揣摩人類的心理,畢竟相同的實驗放在人類身上會有倫理的議題,所以,人類心理學有部分依據是來自於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再進而衍生其他的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所有的小動物剛生出來的時候,第一要務就是要生存,生存就得倚靠食物的來源。哺乳類動物就會緊膩在媽媽的乳房邊,這不是他們過度依賴,依照動物行為學的觀點,那些出發點都是為了生存下來。
所以,講到初生嬰兒時,就一定要提的是,在心理學許多學派裡面,新生兒頭三個月是一種「未分化」的狀態,這個未分化的狀態也很呼應了「新生動物需要乳房」這件事。什麼叫做未分化的狀態,意指的是「嬰兒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自己」,尤其是會覺得「自己的世界就是媽媽的世界、媽媽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他們會依據本能倚賴媽媽的存在。所以當嬰兒覺得肚子餓,他會覺得全世界都肚子餓,嬰兒覺得冷,他會覺得全世界都冷,他們立即就需要得到回應,好確認自己是可以安穩生存下來。所以這也就是為何會強調,當哭泣的寶寶能夠得到立即回應時,他們是具有安全感的。
他無法意會到原來「他人」是有其他感覺的,他們的感覺是自我中心的感覺。所以當寶寶覺得苦的時候,他會覺得全世界都苦,他無法明白,為何他苦,沒人來解救他是因為「要訓練他作息正常不可貪玩」,而是體會到了「在世界中心呼喊生存卻沒人理他」。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心理學實驗及理論。
擁抱與接觸的影響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過這個實驗,小猴子一出生就離開媽媽身邊,然後做兩隻假猴子,一隻是鐵絲纏繞做的假猴子有奶水,另外一隻是絨布做的假猴子但沒有奶水。實驗發現,若小猴子受到驚嚇會傾向會跑到絨布媽媽去尋求撫慰,而不是鐵絲媽媽,除了肚子餓以外,小猴子也不會去找鐵絲媽媽。後來,這個研究者,哈洛先生就做了更殘忍的實驗,就是讓絨布媽媽會發射出傷害小猴的鐵釘、水柱,沒想到這些小猴子,還是會要這個絨布媽媽,而不肯去找鐵絲媽媽。
當然,這些猴子,後來就不也不太正常,容易攻擊同類,甚至攻擊人類。但也看得出來,沒有了真實媽媽的接觸,小猴子也寧願去找絨毛媽媽撫慰,而不願找冷冰冰的鐵絲媽媽撫慰。
這說明了,擁抱與接觸對於幼兒動物來說,都是最直接的安撫,給予足夠的擁抱及安撫,對於嬰兒的正向心理影響是很大的。反之,負向影響也很大。
所以,還要再講確定寶寶不餓、不冷、不熱、沒生病,就可以放在房間裡讓他自己入睡了嗎?夜奶不重要,反正他的胃腸可以適應得了?不,孩子需要的是撫慰,他們要夜奶不是只是因為肚子餓,要擁抱入睡,不是只是因為無法自行入睡,而是需要安撫,安撫建立了信任感、依附關係和親密。
依附關係及母嬰關係
好的依附關係,首先建立在好的母嬰關係(客體關係),其實也不一定是「母」,而是初生嬰兒其主要照顧者與嬰兒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依附關係實驗,是給予陌生人情境,也就是媽媽帶著一個大約九個月大的小嬰兒在房間玩,然後讓陌生人進來跟媽媽聊天,接著媽媽離開房間,如果小嬰兒哭,就讓陌生人來安撫他,接著,媽媽在近來這個房間。實驗的用意,主要是要觀察小嬰兒的反應。結果,心理學家將嬰兒的依附關係分成了四類:
安全型依附、抗拒型依附、逃避型依附、紊亂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的嬰兒在媽媽回來時通常會熱烈迎接,假如還是有點緊張的話,嬰兒會尋求與媽媽的肢體接觸,以減緩緊張,這是正常的狀態,而這樣的嬰兒,在媽媽在場時,對陌生人是很友善的。
抗拒型依附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時會很緊張,但在媽媽回來時,會出現矛盾的情緒,他還是想接近媽媽,但對媽媽的離開會感到生氣,所以有可能會抗拒媽媽主動的身體接觸,而抗拒型的嬰兒是非常提防陌生人的,即使媽媽在場也一樣。
逃避型依附的嬰兒,則在分離的時候不太表現緊張,甚至會有點忽略自己的媽媽,即使媽媽想要吸引嬰兒注意也一樣,而且通常逃避型依附的嬰兒與陌生人相處比較融洽,但他們也有可能會像忽略媽媽一樣忽略陌生人。他們通常不抗議分離,而是逃避與陌生人或媽媽的接觸。(是不是很像使用百歲醫生以後所產生的「效果」呢)
紊亂型依附呈現的樣貌就是抗拒型依附及逃避型依附的總和,有時抗拒媽媽(對媽媽生氣),有時逃避媽媽(對媽媽冷淡)。
以上不知道可否說明依附關係要如何觀察呢?依附關係及母嬰關係的重要性,就是在於這是嬰兒初生以來,與他人產生的第一個連結,如果是好的經驗,那麼就會建立好的基礎,嬰兒面對他人情緒比較安穩,但若是不好的經驗,那麼與人就會有深遠的影響。
而依附關係的破壞影響是很難彌補的,在工作上,我們學了那麼多心理治療的技術,有些是要讓個案重回嬰兒期給予撫慰,有些是要用催眠給予安慰,有些用談話產生的投射,來修補與母親的關係。但最困難的問題是在於這些傷害都來自於還沒有產生語言的嬰兒期,所以是一種感覺上的破壞,個案回到那時,只能夠不停地修補這個感覺,直到有一天個案覺得足夠為止,其實是很辛苦的。
而依附關係被破壞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深遠在哪,在那些看不到的細節裡,包含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曾有人跟我說,「不知道為何,我總是無法感受到與人的連結感,在人生過程程中與他人總是疏離,所以...也沒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追根究底,那個原初受創的母嬰關係、依附關係,竟然延續到了成人時期。
講到對人際關係深遠影響,就不能不談對親密關係的影響,親密關係包括:親密的朋友或伴侶,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很多人很會社交,但親密是要有勇氣的。因為親密可能伴隨而來的不只是甜甜蜜蜜,而是會有爭執和摩擦。
早年不佳的客體關係(母嬰關係)所帶來的負向依附經驗,會有很多不同面貌的呈現。有些人是在親密的時候顯得怕怕的,而不敢輕易與人靠近,這在情感上會十分受苦,因為不是不想靠近,而是不會靠近。而有些人則是緊抓,在關係中不停要確認伴侶不會輕易地拋棄自己,這讓伴侶喘不過氣來,所以分手原因常是「你讓我壓力太大了」。
當然,有些人會說,唉呀~Teiko你不能夠將所有的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不良,都歸咎於百歲醫師的育兒方式啊!這是當然的,但我要提醒的是,我們在做個案,都不能不回溯他們早期的家庭經驗,而百歲醫師的「哭不抱、不哭才抱」、「訓練自行入睡」、「刻意斷夜奶」、「睡眠訓練」的過程,都有可能造成依附關係的創傷,增加依附關係不良的風險。
其實人類的育兒其那麼長,相比起來,兩歲之前的小嬰兒時期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他們那時候一切都還在摸索、建立,兩歲以後要面對的教養挑戰較大,我真心建議,減少成長面對的創傷風險,何不再兩歲以前對孩子的照顧是甜美一點、擁抱多一點、撫慰多一點呢?很多人擔心一直抱會寵壞小嬰兒,拜託,那不會,會寵壞的,是那已經有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的幼兒啊,有良好的依附關係作為基礎,孩子比較有調節情緒的能力,兩歲後要建立教養的界線會容易許多啊!
情緒調節能力的建立
很多人都怕寵壞嬰兒,但我說真的,嬰兒哭了給他擁抱、撫慰、用奶安慰他,那是在協助嬰兒建立情緒調節的能力。除了擁抱及乳房以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給嬰兒最立即的安慰了,這讓嬰兒不停地經驗到「原來這些不好的感覺是可以慢慢消失的」,當嬰兒不斷地經驗負向情緒是可以消失,他們自然情緒調節能力較佳,進入幼兒期,面對挫折、失落時,哭鬧的時間自然也會縮減,也比較容易溝通。
這個影響當然也會持續到成人期,影響成人調適情緒的能力,這也是為何有些成人比較能調適負向的情緒,但有些成人面對負向情緒較容易陷入沮喪、失望的無望感中。
----------------------------------------------------------------------
好了,我要講的講完了,如果以後想到什麼再補充好了。
其實真的要提醒的是,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什麼絕對有操作手冊的,有操作手冊是最危險的,因為千千萬萬都不同,我們能夠提供的也只是一個大原則的依循,不用為了追求完美而斤斤計較計畫的完整性,因為,人生總是會留一點什麼挑戰讓人克服,不然就不好玩了嘛!
再一次說,我反對百歲,這不是百歲派與親密派之爭,而是徹徹底底地反對百歲這個可能會對嬰兒心裡會產生重大創傷的育兒方式,我不是要否定使用百歲的媽媽對孩子的愛,我是批評百歲醫師這個過時且具高傷害性的育兒法,不是在否定媽媽。
媽媽們要用什麼育兒法照顧你們的小孩我真的無所謂啊~~~~所以百歲媽媽們不要再要我尊重你們的育兒法了,我超尊重的~我是在提醒那些還沒進入到育兒階段的待產媽媽或未來的媽媽們啊~~~~~~
#燒毀百歲醫師 #應該不要提醒的這樣心理師就樂收鐘點費就好了
#鐘點費很貴耶寫這篇文章花了我兩個小時算你們賺到耶
#歡迎轉錄註明出處